2024年4月22日22:26初稿,4月24日修改


在遛狗的时候刷到了小红书上的一个视频,北大的赵波老师认为当前政策鼓励房地产以旧换新等,所谓的改善型住房激励政策,以此希望稳住房地产颓势,借而稳定消费增速。

赵波老师认为,这实际上是超前消费,增加了商品的折旧率,本质上还是「政策市」,极度依赖政策,并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认为,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应该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政策的核心方向,原因有三:

一是预期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经历过贸易战、疫情之后,群众出现普遍的预期下降,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鼓励消费,前提是保障收入能够稳定增长,至少要给大家钱包可以微微鼓起来的期望。不然哪怕把利率调到0,所有银行都取消长期定额产品,恐怕储蓄率还是不会降下来,黄金的价格倒反而可能节节高,因为“不亏就是赚”甚至“小亏就是福”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解决矛盾的核心始终是收入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再深究一点,需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什么,那我想收入问题自然就会浮上水面。消费主体一直是群众,各级政府消费政策鼓励的主体也是群众,消费与收入问题不是鸡生蛋问题,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逻辑关系的:收入高了(至少是收入增长的预期高了),消费就增强。

我是90后,我还记得12年-18年淘宝上兴盛的轻奢风,那时的口号是存钱不如消费,消费主义喧嚣呈上,平替这种词是没有的,只买贵的是那时大家的普遍选择,与现在的平替风可以说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大家心里应当都清楚。不过我在这里举例,还是为了说明上面的观点:收入高了,消费自然就强;收入不好了,消费自然就萎靡。这种关系恐怕不是刺激消费政策可以逆转的。

三是提高收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回到计划经济已是决然不可能的事情,那么社会是否稳定的一个关键就是居民部门能不能获利,隔壁大鹅这两年就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哪怕陷入战争只要群众收入增涨,国家向心力就会一直在,经济发展就不会停滞,而且转向了内部驱动型增长。

一言以蔽之,政策导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我在这里并不想嚼产业升级才能带来收入增长的旧舌头,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居民部门收入不高的原因绝不止这一个。

在这里,我想用居民购买力这个概念可能更合适,或者更直白点,就用基尼系数这个关键词吧。

我们的基尼系数到底如何?

什么是基尼系数 - 国家统计局 (stats.gov.cn) 中提到,201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相较于2012年的0.474只下降了0.009:

国家统计局官方图片

这张图出于统计需要坐标系做的比较精细,如果我们采用比较粗放的坐标系,将纵坐标改为0.1~0.5的话,得到的是一条略有波折的曲线。

看一下斜率的话,最大的一段是2014-2015年,基尼系数下降0.007,变化幅度是1.4%,而2014年 gdp 增速是7.4%,2015年 gdp 增速是6.9%。

如果再拉长一点的话,看总量变化的话会更加夸张:

2012-2019 GDP 总量变化:990865(2019年),519322(2012),增幅90.1%,近乎于翻倍增长,而2012-2019的基尼系数变化幅度是1%。

所以前几年网络上出现过的群体性疑惑其实是完全正常的:国家蓬勃发展,个人却感觉前途迷茫。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幅度并不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匹配,我们的确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高铁、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极大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但给的确实还不够。

改善初次分配,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当然硬道理,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把提高居民部门收入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产业升级上恐怕不应该是政策的全部。

从政策的可执行性来说,推动基尼系数持续走低,比推动产业升级这种宏大命题更加容易执行。

每年有一点的微小的改善,或许期望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下一篇
所有文章
2024年4月7日
2024年5月8日
© 2024 爱吃草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