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新穷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工作伦理。

我对于解释名词总是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如学英语般喜欢把名词拆掉去解释,这算是我从考研开始养成的习惯。这种方法在我学四大力学时帮助甚大。

工作伦理这个词,很明显可以拆成工作+伦理,工作自然不用解释,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限定范围的作用,即规定了是在何种场合下的伦理。

所以理解第一章的关键就是“伦理”一词。

关于伦理,作者是如此说的:

每当有人谈论伦理,你都应当意识到一定有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行为方式不满,并希望他们有所改进。谈论工作伦理时更是如此。

💡

我们可以从这里梳理出不同的两类人:不满者、待改造者

矛盾的两方出现了,那么什么是矛盾呢?

答案是工作方式。

这里需要提及一下第一章的背景。第一章的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所以上文提到的两类人其实也就不言而喻了:不满者是工厂主,对工厂有着狂热自信的“社会改造家”及其信徒;待改造者是传统的手工业者、小作坊主,准工人。

作者尽管只是提了一嘴,但其实有一个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

工厂体系的诞生事实上瓦解了工匠和他们的事业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被“工作伦理”视为理所当然的。

💡

在这里我想需要思考的一个点是:传统手工业者属于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

我认为传统手工业者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因为至少他们拥有生产资料,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工具),理论上并不存在人身依附。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工厂需要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实际上是人力资源,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工厂主们需要工人,工人自然是需要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无产者;而新旧交替之际,大多数劳动力偏偏还是手工业者,他们无需卖身工厂,产销一体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

所以很明显,工作伦理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为了配合工厂主们的需要而诞生的,宣扬“工作幸福劳动光荣”的工厂拥护者们其实没有说出完整版本:“为工厂工作幸福,为老板劳动光荣”,实际上是一场通过兼并离散游离的小资产而形成大资产的一场资本主义内部战争。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先进的生产力”战胜了“落后的生产力”。

在这里我还想表明一个观点,也是作者的初衷吧:探究工作伦理并不是为了批判某种制度或主义,而是希望通过分析“工作”这件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来为我们找到为什么不幸福的根源。

言归正传,回到工作伦理本身的发展而言,一开始只是宣扬进入工厂工作是正途的一种形式主义宣传,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显然工厂主发现通过福利待遇的区别更有利于“激励”无业游民、破产者们进入工厂,这种区别是政府通过降低最低福利实现的。简而言之,那时的福利体系与监狱无异,政府将福利救济限定在“只能靠它活到第二天的黎明”。如果不想成为社会唾弃的穷人,那么只有进入工厂才是唯一出路。

同时,工厂主们还发现,初入工厂的工人似乎还沾染着“自由、散漫”的风气,与他们希望的机器人般的工作风气很不一样,于是工作伦理又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个人如果贫穷,一定是因为他没有按照工厂的要求去工作,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那样工作。工作伦理的目的已经从把人们赶进工厂变为无情的工作机器。也就是:

工作伦理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使工人们丧失独立性,服从于工厂制度。

💡

于是,万恶的薪酬激励制度诞生了。当纪律已经严苛到极限,靠所谓的道德驱动已经没有边际效益时,薪酬激励(物质)就这么自然出现了,萝卜+大棒的完美治理体系正式出现并一直统治至今,相信这个体系并不用我为各位打工人解释更多。

本书特别指出,经济激励的出现,最可怕的是转移了人们对工厂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在工业革命一开始,反抗工厂的运动便一直存在,认为工厂剥夺了人身自由的观点始终大有市场。但是一旦资本家们实行分级激励,这些反抗便土崩瓦解,也就是:

与其宣扬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不要在意“更好”,“更多”才是最重要的。

💡

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这一初衷被忘记,追求更多的金钱成为唯一真理。

那么如果薪酬激励也失效呢?

别急,还有更可怕的消费主义在第二章等着我们。

下一篇
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1日
#3 用140个字总结《三国演义》
642件可以写的小事 #3
2024年1月4日
© 2024 爱吃草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