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工作有点忙,但也抽空读了几本书,比如《结构性改革》、《认知天性》、《大转折》等等,在这个过程对于阅读与写作这件事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感悟。

一、纸质书与电子书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了。我一度也是电子书的忠实拥护者,相信依靠技术的进步,电子书绝对可以完美替代纸质书。但是自己在这两个月的阅读中却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纸质书的交互感是电子书现在没法取代的。或许在以后随着软硬件的进步,电子书终将取代纸质书,但我认为那也是在一个不算短的以后。

谈到交互,具体而言就是纸质书会让阅读者产生一种很明显的、物理意义上的成就感:把书读厚。

不管使用何种软件、何种设备,纸笔的触觉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在书上空白处写想法、贴便签,甚至是被科学证明毫无用处的划线做记号,都会让我觉得自己在创造,仿佛自己不是一个读者,而是一个匠人,我的作品就是那本写满笔记贴着便签的纸书。把书⌈做旧⌋这个过程真的挺有意思,有种做手工的味道在里面。

在享受⌈手工⌋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观点:就做读书笔记而言,电子书和纸质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以前坚定支持电子书就是觉得电子书做笔记比纸笔要快多了。电子书的检索是要快很多,一键导出想法是很多设备和阅读软件都支持的功能。但是就想法的最终使用情况而言,在纸质书上做笔记其实并没有落后多少,远不是⌈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差别。

我在这里提的⌈最终使用情况⌋,指的是能被我们用于读书笔记和后续创作中的想法。电子书导出想法固然很便捷,但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有意义。在读完一本书后回顾写下的想法,可能最终使用的不足二三。在此种背景下,翻看纸质书的体验绝不比电子书差。

对于一本书,我的提炼路径是:通读(记录想法)——总结(每章、全书)——形成读书笔记(费曼一次)。在这条路径中,到完成读书笔记这一步时,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一样麻烦,我都需要把所有想法和相关章节重新阅读一次,再做筛选。甚至电子书还麻烦一点:纸质书翻页可比电子书方便得多,特别是跳读的情况下。

纸质书翻页快的原因可能是在阅读的时候记忆了更多的无关信息:比如某些特别的图案、翻书的沙沙声……人的记忆总是需要关联其他才更牢固。所以对于我们认真读过的书,翻找到自己想要的片段其实并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在写读书笔记时,我还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感受:以往追求 all in 电子化其实是有点舍本逐末,想要阅读——写作——提升并不在于单位时间内读完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篇文章,而是自己的认知边际扩展了多少,广度和深度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强。从这个角度来看,纸质书和电子书只是载体的区别。

而且我渐渐有了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我要那么高效率干什么?🤔我一天读完一本书和一星期读完一本书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好像并不能说一天读完一本书的我比一星期读完一本书的我优秀多少。

我当然还会继续使用电子书,但我也比以往更爱看纸质书了。我不再追求一定要在电子设备上完成读书这件事的闭环,甚至我现在还会比以前更麻烦:在纸质书上记录想法之后,我会把当天记下的想法重新审阅一次,然后挑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在 seeds 中写下几张卡片,然后在思源中完成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

我不在意介质是什么,我更加专注于⌈阅读⌋这件事本身。

更无压的开始写作

万事开头难,写作尤其如此。(本文所谈⌈写作⌋不包括约稿等商务性质创作)

我在之前发布的文章中都提到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但实际上困扰我们落笔写作的,不仅仅是该死的完美主义。

比如我自己就没有按计划完成⌈每月一稿⌋的少数派投稿计划,7月份等于自己鸽了自己一次。

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觉得根源在于创作的驱动力不是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写作?如果只是把写作作为一项任务列进清单里,依靠自我约束来进行创作,那么最终肯定会走向放弃。

毕竟意志力是最脆弱的,寄希望于自己意志坚定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的想法。

纵观我在少数派上已经发表的文章,我认为于我而言,写作的初心其实是让我可以⌈内视⌋自己。

说到内视,其实这也是元认知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认识到,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但有非常困难的事情。重要是因为要与自己达成和解,就必须先认识自己。困难则是在于⌈当局者迷⌋是一个千古难题,⌈棋子⌋转化为⌈棋手⌋总是需要一段特别的机缘。

而写作,给了我审视自己的机会。我不是一个喜欢每日复盘的人,对于我来说记录每天的所思所得似乎有点⌈形式主义⌋。而一段时间写一篇一两千字的短文对我来说,这个强度和我积累的思考恰好匹配,就如同这篇文章一样。

如果写作不是一件任务,而是一次自我休整,或许下笔的压力又会小一些。写作不管怎样都不是一件易事,作者往往觉得自己写的是一坨 shi,改了几回可能又会发现还是第一版最香,这种自我折磨是作者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所以写作终归还是需要一点小技巧的

关于写作的技巧,我在这几个月的实践中最深以为然的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大纲什么的在心中拟一拟就好。比如我这一段在写春天,但是脑海中突然闪过一段关于秋天的回忆,那么我就会立刻赶紧马上按2次回车,在新的段落中记下关于秋的回忆。巧合的是,在「极简文字厨房」——我的创意工作信息管理方法 | 少数派会员 π+Prime (sspai.com)中,尼飞的写作习惯大抵也是如此:

同时操作几篇文章,有时一篇文章写着写着有了另一篇文章的想法,跑过去写几句。这让我想起在厨房同时做几道菜的经历——决定菜式、买菜、备菜、下厨、出锅、摆盘,每种菜式烹饪方式不同,炖煮和快炒的时间差可以让我们灵活安排每道菜的进度。

💡

不同的是我个人是把一篇文章拆成几块,更突出贯彻“重要的是写下来”。

还有一个技巧是当你不想写的时候就不要干坐着,去散步,去冲凉,去干点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觉得写作就像挖矿,穷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读者看到脑中的⌈金子⌋,有时候怎么挖也挖不出来,那可能就需要停一停,调整一下,换个方向去挖。

创作无需在意格式、美观,第一重要的永远是留下你的创作激情与灵感,然后才是根据面向群体进行调整。摄影有⌈决定性的一瞬间⌋,对于写作而言这个瞬间就是充满⌈必须写下来⌋冲动的那一刻。

而在初稿完成后,我则会根据文章的用途进行修改:

如果只是想阐述自己的想法,很可能只对小部分词句进行修改;

如果是向少数派投稿,则会根据少数派的收稿要求和自己猜测的受众群体进行风格上的调整;

如果是商务接稿,可能就要经历数次修改……

结语

总的来说,就是这几个月我变得更加的随性而为,诸如一年读完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的 KPI 指标从我的脑海中消失了。我不再追求日程排满、井井有条的 todo(滴答清单还是有在用),不再追求在电子书上手写笔记(我现在觉得我会有这个需求真的挺怪的),不再追求每天一定要写多少多少字(但是每天还是多少要写一点点)。

少即是多,这让我很愉快。

下一篇
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15日
2023年11月28日
1
642件可写的小事 #1
© 2024 爱吃草的熊